「1 2 3 木頭人!」木材教育,從現在開始

鄧兆鈞

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

木材怎麼來?砍樹可以吧?!

適當的砍樹是可以的,但前提是要在「合理」的範圍內,那什麼又是合理呢?

臺灣的土地面積為36,197平方公里,其中森林面積就佔了21,970平方公里,森林覆蓋率達到60.7%,顯示森林在臺灣之重要性,而「森林」又可分為天然林以及人工林。

天然林:也就是未經人工干涉的原始森林,蘊育著豐富的自然生態,這類森林是禁止砍伐的。(俗稱的山老鼠就是未經許可隨意盜採的人)。

人工林:以生產木材為目標所經營栽種的林地,在適當的規劃下申請,就能夠進行合法的砍伐。

圖片來源:
日本の森がもっとワクワクhttps://moriwaku.jp/learn/4150/
森林は“大きな炭素貯蔵庫”https://www.niigata-u.ac.jp/webmagazine/96572/

而所謂適當的規劃,包括各階段疏伐,因為是以生產木材為目標,種植方式以高密度排列,此舉可減少林下雜草生長,而當樹木成長至會影響鄰樹的狀態時,則會進行疏伐。

疏伐是什麼?

疏伐是一種永續林業的管理方式之一,透過有計畫地移除部分樹木,能夠提升森林的健康與生態多樣性。當部分樹木被移除後,剩餘的樹木能夠獲得更多陽光與養分,促進生長,同時減少過度競爭,降低病蟲害的風險,疏伐後的空間也有助於幼苗的萌發與成長,使森林得以自然更新。

砍伐下來的中小徑木不僅能加工成木藝品、家具、建材等高價值產品,更可以用於造紙、生質燃料或菌菇栽培基質等,確保資源的最大化利用,提升木材的經濟價值。

如果完全不砍樹,讓它們一直長到老死,最後還是會因天災或自己倒下、腐爛,這時候生長時辛辛苦苦固定的碳也會瞬間回歸大氣,等於白忙一場,完全沒有達到長期儲碳的效果。反過來說,適當砍伐後的木材變成家具、建築或其他產品,碳就能乖乖被鎖在裡面,幾十年、甚至上百年都不會亂跑,與其讓樹木默默老去,最後碳排回歸原點,不如好好利用,讓它們以另一種方式繼續「活著」,這樣砍樹才是真正環保的選擇。

為何要用國產材?

當你聽到「國產材」,你可能會想,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推廣使用它呢?其實,使用臺灣在地生產的木材,不僅能提升產品品質,還對環境與經濟帶來許多正面影響。

木材加工利用-從一棵樹變木製品

你是否曾好奇,一棵樹如何變成我們日常使用的木製品?國產材經過一系列嚴謹的加工處理,成為堅固耐用的建築材料、家具或工藝品。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精彩的轉化歷程。

製材-將原木轉化為木材

當木材從森林運送到製材廠,首先會進行剖料,讓原木變成更容易加工的材料。

  • 裁斷與鋸切:依照用途,將原木鋸成不同尺寸的板材、角材或特定規格。
  • 分級與分類:根據木材的紋理、節、含水率等條件,篩選適合不同用途的木材。

產生的木屑與邊料也不浪費!這些剩餘資材可作為燃料,充分利用森林資源。

乾燥-穩定木材,提升耐用性

剛鋸好的木材含有大量水分,若直接使用,容易變形、開裂或腐朽,因此必須經過乾燥處理。

  • 天然風乾(自然乾燥):將木材堆疊於通風處,讓水分自然蒸發,適用於不急需或特定樹種的木料。
  • 窯乾(人工乾燥):透過專業乾燥窯控制溫度與濕度,讓木材在較短時間內達到適當含水率(臺灣約12-15%),大幅提升穩定性與耐用性。

乾燥後的木材更輕盈、強度提高、不易變形,適合用於家具、建築、裝潢等應用!

加工-精細處理,創造無限可能

乾燥完成的木材,將進一步加工,提升性能與外觀,使其適用於不同產業需求。

塗裝-強化防護,賦予多元風格

提升木材的耐候性與美觀,提供防潮、防腐等保護,使其更適用於多種環境與用途。

設計作品-展現木質溫潤

以上作品皆為「林的四次方」設計製作,若有興趣、疑問,歡迎聯絡「林的四次方」臉書粉絲專頁。

作者簡介

鄧兆鈞 講師

專長為工藝與產品設計、木構造設計施工、當代創作思維、複合媒材物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