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零碳排與森林的碳吸存

陳忠義

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

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

自工業革命後人類科技突飛猛進,對能源的需求也大量增加,在燃燒煤、石油及天然氣等能源的同時,大量的溫室氣體被排放至大氣中,造成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,高溫、海平面上升、極端氣候頻繁也深切地影響了我們的生存環境,早在1997年聯合國組織IPCC於第三次締約國大會(COP3)中簽署的京都議定書(Kyoto Protocol)就已提及氣候變遷的嚴重性,並呼籲世界各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,也有碳交易市場的概念形成。而在2021年IPCC釋出第六次評估報告(AR6)部分結果以及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(COP26)之後,世界各國才積極正視氣候變遷的影響,許多相關的研究與政策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,試圖在氣候變遷的浪潮中,尋找拯救人類未來的方舟。

綠色植物的貢獻

綠色植物扮演生產者的角色,藉由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貯存於體內,除了累積植物本身生長所需的能量,也提供食物給其他植食動物利用,在自然生態系中至關重要,而光合作用也是自然界中最環保的減碳方式,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同時也淨化空氣污染物,並釋放出所有生物賴以維生的氧氣。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除了累積在植物體內,也以各種形式貯藏於生態系中,如樹木的木材、地表的枯枝落葉、草地土壤的有機質等,而這些有機物在經過長時間微生物分解腐敗後會再釋放至大氣中,繼續進行下一輪的碳循環。

森林生態系的碳源與碳匯

生態系的生產量可分為不同層級,其中植物光合作用的產量稱為總初生產量(GPP),扣除掉植物本身的呼吸消耗後即為淨初生產量(NPP),才是能提供生態系中各層級轉換使用的能量,因此要估算生態系的生產量仍以NPP的估算層級較合適。

森林由上層喬木、下層地被、枯枝落葉及地下部(包含根系與土壤)所組成,因此若欲估算森林生態系的碳收支必須把前述四個部分都列入考量。在碳匯部分,喬木可藉由材積式配合IPCC提出的公式計算單株的碳含量,地被則可利用異數方程式或測定生物量的方法估算,而土壤有機質則有乾燒法、濕式氧化法等方式可以測定。若要得知碳源,則必須利用通量量測的原理來估算,可以得知喬木及地被植物的夜間呼吸量以及土壤與根系的呼吸量,且通量量測的時間解析度較高,可呈現每個月的變化量,同時也可量測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、氧化亞氮等之變化量。

淨零碳排的因應對策

農委會針對淨零碳排的政策推動列出了四大主軸:減量、增匯、循環、綠趨勢。其中森林基本上以增匯為目標,可藉由加強造林、森林經營管理、木材利用等方法達到增加碳匯的目標。而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,部分農業可能具有增匯潛力,如果樹、茶園等,其他短期作物則大多以減量為目標,可藉由農法的調整,如精準灌溉與施肥、草生栽培、輪作等方式,減少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。此外,農林業廢棄物的回收與再利用則屬於四大主軸中循環的範疇。在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下,農林業碳匯潛力的盤點將可提供未來碳權開發與評估的基礎,也可結合政府政策、企業排放抵減、農民農法的調整,達到產官學界共榮的目標,提供工業革命後人類與環境轉型的契機。

作者簡介

陳忠義 助理教授

主要研究方向為植物生態生理、育林學、森林碳收支等相關研究領域,也包括各種農、林業生態系的碳匯量測,如茶園、草地、果園…等。